他山之玉丨赖立里生生不息本草与地方知识
本文转载自“信睿周报”原载于《信睿周报》第58期作者赖立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部)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说文解字·生部》“生”原是象形字,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其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向上滋长。“生命就是植物的生长”,“植物的出现是‘一个荒寂星球上’发生的‘划时代的改变’”,冯珠娣和张其成在《万物·生命》中,从中国古典文献《周易》和《说文解字》入手,对草木与生命的亲密关系做出了高度评价。[]这不由令人想起白居易的名句、对草木之生生不息形象的经典表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万物·生命 [美]冯珠娣、张其成/著 沈艺、何磊/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也许正是草木蕴含之勃勃生机令古人将草药从植物中挑选出来,按照其在阴阳五行分类学意义上的性能差异,通过“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指导原则作用于人体,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应用之后,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本草知识。这样的知识绝非静态、普世的标准或原则,而是在实践、行动中不断形成的动态过程。换句话说,本草知识一直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地方知识,但这样的地方知识超越了现代认识论的普世/地方二分,它既是在地的,也是普世的。“上山采药”,是我在西南地区进行少数民族医药调研时最常听到的话。[2]包括那些因为年事已高、身体条件不再允许,临诊病人过多、抽不出时间,以及环境改变导致不再容易采集药材等各种情况而不再去采药的医生在内,几乎每一位医者都会提到自己曾经、正在、将要采药的记忆、经历和期许。采药包含了寻找、采集、命名等一系列行为实践,每个采药人都掌握着一些只有自己才知晓的“秘径”,从那里可以采到珍稀的药材。采集那些药材有其特殊的季节、气候以及地势条件要求,这是他们在多年进山、与大山熟悉起来、交了朋友之后才探得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当谈起上山采药,总会激起受访医者的兴趣的原因,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起难忘的经历,难以抑止地透出对上山采药的深厚情感。同时,作为人类学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对于草药的亲密情感和身体性知识,很难被提炼为系统化、标准化的“科学知识”加以出版推广。我们不妨在脑海中勾勒一幅这样的画面:采药人俯下身去,在土地与植被的包围中捻摸、嗅闻、口尝草药,其身体以及生理活动与周围生物及其环境生态汇聚,通过密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jj/11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磅发布第二轮个中药农残调研结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