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丨懂中医的外婆,活出了令人向往的美好
手指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00120/7768898.html 当归中医学堂第二届征文大赛,自3月8日截止之日,共收到了50余篇故事投稿,李校长说同学们的故事正如好酒一般,需要细细品读。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个祖上有中医传承的幸福家庭的感人故事。 我的中医情结始于当归中医学堂《零起点学中医》,对中医的认识却早于此。 我已经记不起来是多大年纪的时候,经常听外婆背中医汤头歌,什么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 从小我也会跟着母亲上山采药,太子参、当归、半夏、重楼、草乌……好多草药我都知道长什么样,我喜欢观察它们的根、茎、叶、花,也喜欢闻闻它们的气味。 看到这里,您一定认为我家是中医世家了吧,其实不是!但也许也算是吧,但在我们这一辈已经失传了。 我的母亲是*医,主要学的是西医,因为从小看着她自己的父亲和祖父自己开药店、开药方,所以对中药也略知一二,由于从小耳濡目染,送到部队针灸班学习时,由于穴位找得准,扎针手法好,后来居然成为针灸班的老师,指导部队的医护人员扎针灸。 我的外婆为什么会背汤头歌呢?因为家里药房的药都是由外婆亲自抓的。 1 祖辈的传奇故事 常听母亲说起,母亲的老祖是宫廷里的御医,专门为慈禧太后开药的,因为自己的叔叔当官被贬到云南,所以觉得伴君如伴虎,离开宫廷到边疆找叔叔去了。 这期间,慈禧太后曾下了三道谕旨,都没能留住母亲的老祖离开的决心。 他带着家人一路长途跋涉找到了云南的一个边远小镇,那里有山有水,民风淳朴,信奉吕洞宾祖师。亲人没找到,索性在那里安了家,开起了药房。 小时候听当地一些老人说起我家这位老祖祖,从他们口中得知,这位老祖祖确实是个人物,病看得好、画画得好、字也写得好,似乎还会武功,一次他生气时,一掌拍到墙上,墙都摇晃起来。 更多的传言是关于老祖祖和老祖怎样的乐善好施、怎样的治病救人。 母亲跟我说,当年老祖祖他们开药房,只要听到只有自己家药房有舂药的声音,其它药房没有,便马上关门不做生意了,让还在等着看病抓药不是什么急病的人到其它药店去抓,本意是有钱大家要一起赚。 我小时候常常听母亲念叨:“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母亲说这是她祖父教她的,我当时听起来似懂非懂。渐渐长大了,才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才知道这是孙思邈《大医精诚》里的一段话。 现在回想起儿时的种种,母亲和外婆虽然不是什么正牌的中医,但在生活中她们确实是按照这些话里所说去做的。 2 外婆的育儿经 后来老祖、外公去世之后,外婆关闭了药房,一辈子都帮儿女带孩子。 虽说没有开方抓药但是外婆的医学知识却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体现出来。 孩子着凉了,一碗姜汤喝下去; 孩子湿疹了,芫荽加蝉蜕熬水洗一洗; 看到孩子嘴唇红了,买些青菜和萝卜做汤喝; 看到孩子舌头偏白了,用油煎牛干巴、炸花生让孩子吃; 鸡内金从来都留着,一段时间把它放在火上烤得金*给孩子吃。 什么不消化好像我们从来没有过。我们这些兄弟姐妹有些甚至十几医院,这完全归功于外婆把医学智慧运用于生活之中。 后来外婆跟舅舅住在一起,八九十岁的年纪仍然看书、读报,然后把看到的新闻和故事讲给周围的老年人听。 别人有个什么小病小痛的也会主动跟外婆说一说,外婆要是有什么小方子也马上告诉人家,不无灵验,深受邻里四周的人尊重。 遇到有些人家不富裕的,她甚至自己掏钱买药给对方。 跟儿子、儿媳生活了二、三十年,没跟儿媳红过一次脸。每当别人对此竖起大拇指时,外婆总是说:“我这儿媳既孝顺性情又好,跟谁都处得拢”。 但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舅母心地善良,更多的是老人的宽容大度。所以老人家活了一百岁, 无疾而终,逝去那天来送终的人站满了一条街。 3 我与中医的情缘 我长大后,没有走上学医的道路,而从事了媒体行业。 伴随我们长大的还有父母的衰老,年父亲病逝后,我开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xz/12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哪儿痛贴哪儿错膏药这样贴效果才好
- 下一篇文章: 年底家庭聚餐多海南发布这些食品安全消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