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省周至县人喜食附子

谈附子*性的监制及安全应用之法薛盟举李永勤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药,若临床运用得当,往往立起沉疴。但附子虽是疗疾之猛将,亦是大*之品。历代医家在用附子之时,每每慎之又慎不无顾忌。至于用量,多则亦不过数钱。在临床上虽有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量食用。

陕西省是附子的产地之一。周至县,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秦岭北麓,盛产附子。当地人称附子为“乌药”。每年秋冬季节,附子收后,很多人便日食附子碗余(约—g),连食数月至来年开春。

笔者也系陕西省周至县人,自幼随乡俗,喜食附子,每食也以斤计。至于该县人从何时开始食用附子,已无从考证,据一些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就这样吃过。为何要吃附子,当地老人们的说法是:“乌药”是一味中药,常吃可以令人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连个虱子都不生。故人多喜食之,以致该县产生了一种当地独有的小吃生意,即将附子煮好后沿街叫卖,并美其名日“甜乌药”,生意甚好。买食者多是妇女和老人。所谓“甜乌药”,未食过之人初尝之,实在苦不堪食,刚一人口,便难忍其苦,随即吐出。但隔日再食,数日后就不觉苦,半月过后便觉其香甜可口,一日不食则数思之。

附子有*,当地人也都知道,但为何如此大量久食而不会中*?究其原因,全在其加工过程:当地一般于10月前后挖取成熟附子,弃乌头(当地称为“乌药母枝”),去须根,洗净晾干,置于阴凉干燥处储存。待立冬后天气渐冷,再拿出煮食。具体煮法为:晚饭后约21时,先将一大锅水烧开后,再向沸水中倒人干净的附子,水约没附子20cm,然后加人甘草(甘草与附子的比例约1:10)。煮约2h后,向灶中加人几根大柴(未劈的直径约10cm粗的树枝),让其慢慢燃烧(约能燃烧2h),整个煎煮过程中不能再向锅中加人生水。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煮好的附子皮色棕黑,汤呈黑色,咬开后附子为浅*褐色。吃法如同吃汤圆般,连汤带附子一同吃下。由于知道附子若煮不好,吃了会中*,故每次煮好待食之前,老人们便先尝。1h后无事,晚辈们始可大胆食之。也有过在尝附子后中*死亡的老人,笔者周围多年来仅发生过1例。每次煮附子的量大约在t0kg以上,以后吃时随量加热就行。煮好的附子小t2,储存,当地人不分老幼,多把其当作早餐,连日食用。成人每食约g。

以上便是陕西省周至县人食用附子的情况。今由周至县人如此大量食用附子而不中*的事实,来分析一下对附子*性的监制。

1煎煮时间长

周至县人所吃的附子,一般都是要经过4h以上长时间煎煮。当地人认为生附子有*,又不易煮熟,故煎煮时间特别长。

附子人药要先煎、久煎,这是古今医家均遵从之法。现代药理试验也证实附子中所含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性较大,但*性成分遇热能分解,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能将其水解成*性较小的苯 乌头原碱(Benzoyla—COnine)类生物碱,进而分解为*性更小的乌头原碱(Aconine)类生物碱2,从而降低其*性。

2与甘草配伍

周至人煮食附子时加甘草的原因,一是附子食之味大苦,加味甘之甘草以调和其味;再是认为甘草可以解附子之*;也有人认为加入甘草还可以增加食附子的功效。甘草味甘,生用偏凉,炙用偏温,可调和药性,素有“国老”之称。《本草正》记载甘草:“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药得之解其*,刚药得之和其性。”历代医家也多用甘草以监制附子之*: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之时也常配伍甘草,如四逆汤、甘草附子汤等。张景岳在《本草正》中又言:“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言附子的制法为:“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甘草对于附子*性相制作用之机理也已被现代实验研究所证实。小鼠*性实验表明,单用一定量的附子能引起动物死亡,但附子与甘草配伍煎煮,则可完全避免动物死亡。对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所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发现,甘草可以减少附子中所含2种有*乌头生物碱含量;并且随甘草用量增加,乌头生物碱含量相应减少_4J。又有实验发现:其解*机理是由于甘草中主要解*成分甘 可以与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结合成难溶的盐类,从而使之含量减少[5J。还有人经研究认为,甘草缓解乌附*性的机理在于:一是甘草水解后释放出葡萄糖醛酸与乌附*素结合而生成无*的新物质;二是甘草甜素有类似药用炭作用,可以吸取存于胃内的乌附*素_6J。3忌食生冷在服中药的饮食禁忌上,寒性病多应忌食生冷,一些含有附子的方剂在服用时也应忌食生冷。如《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服法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即应“禁生冷、粘滑……”。但是这些禁忌都是从病情性质的需要考虑的,并未曾闻食生冷会增加药物的*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从周至县如此众多的人长时间大量食用附子的历史经验和对生冷重视程度看,周至人认为食附子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吃附子后再食生冷,或是在附子煎煮时或熟后保存时与生水接触。所以他们在煮附子时先要把水烧开再向锅里下附子,期间又不能继续向锅中加人生水;吃附子前都必须把盛附子的碗先用开水冲烫一下;小孩吃后,大人定要再三叮嘱其一日之内勿食生冷。生冷是否会增加附子的*性,当地人们的说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从当地吃附子的其它几个流传下来的习俗(久煎,伍甘草,禁生食)和其重视的程度来看,这一说法应该有一定的道理。

4未大剂量用过之人应从小剂量用起

附子味太苦, 次吃任何人都难以忍受其苦,故食不到一小枚就随口吐出。如强忍其苦,坚持少量吃(一次一两枚小附子),五六次后就不觉苦,能一次吃十余枚。在当地也有很多人不吃附子,原因就是过不了苦这一关。但是已吃惯附子之人,次年秋冬再食,首次也不觉苦,唯感其“味美”而能多食之。这个过程也提示我们在用附子、特别是大剂量应用附子之时,应从小剂量用起。

以上4点便是周至县人食附子而不中*的原因,亦是附子*性监制和安全应用之法。笔者认为,附子虽为有*之品,但实为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之“要药”。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配伍精当,遵循久煎、伍之以甘草、从小剂量开始的原则,附子的*性是能够得到很好的监制的,其运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大剂量安全应用。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荣宗.附子、JII乌、草乌的合理炮制经验.海峡医学,1,12(2):59.

3张银梯,吴润宇,刘天培.附子*性的研究.药学学报,,13(5):.

4裴妙荣,粱秀和,寥辉,等.薄层扫描法对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分析.中成药,,16(6):33.

5杨仓良,程方,高渌纹,等.剧*中药古今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6张毓汉,魏大章.金匮监制乌附*性的配伍规律的体现.四川中医,,6(1):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xw/1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