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享辉

(一)从龙胆泻肝汤之争思考医学一统

今天为什么选“从龙胆泻肝汤看医学一统”这个话题呢?因为咱们太湖大学学习群前几天,大家谈到龙胆泻肝汤时,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精彩。但是有个什么问题呢?大家各说各的理,各说各的思维,很难融合到一块,而且各人说得确实都非常有道理。不知大家想没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中医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乐观的事情,医院工作,深有感触,正因为中医各说各的理,各说各的道,各有各的方,所以才被人家西医所诟病。没有学习过太湖的医学体系时,大家或者很少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思考了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碎片化所导致的。我们知道,中医分出了很多门派。常见就有八大门派,不常见的可能有几百个门派。而一个伤寒学派的注家,据说都有八百家。正是这种碎片化的理论体系,导致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分歧,造成了一个病人,十个医生可以开出十个方子,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所以,咱们太湖大学提出了医学一统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内外一统、寒温一统、古今一统与中西一统。

那医学一统的理论体系的本源在哪?本源在于统于六经。太湖大学提出了六经辨病的模型。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医有很多辨证理论体系,比如说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而六经是这个更高元次的辨病辨证体系,它可以包涵前面所有的辨证体系。我们之所以对一个方剂的理解,对一个病人的治疗,会产生不同的分歧,原因在于什么?在于我们运用了不同的辨证理论体系,从而导致大家的思维出发点不同,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一个点或者一个面来看待同一个问题,这样往往不够全面,也容易产生分歧。在咱们太湖很多学习群中看过一些讨论,发现往往在太湖学习3年以上的这些同道,大家思维的基本路子是一致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掌握了这个六经辨病的模型,大家在一个大框架下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才能够达到一个统一。

(二)少阳诸方串讲

大家在群里讨论过龙胆泻肝汤,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最终也没有把龙胆泻肝汤完全解释明白。其实学过咱们太湖大学六经模型的老师,一下就能看出来,龙胆泻肝汤是少阳夹湿证的一个代表方。柴胡、*芩、甘草清少阳;龙胆草、泽泻、车前子、木通清利湿热;肝体阴而用阳,用当归、生地来养阴;湿热盛,热化容易传阳明,加一味栀子来清阳明。这样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少阳在经在腑,在经有四逆散,在腑有*芩汤,经腑同病有小柴胡汤,这是少阳不夹湿。少阳夹湿,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所以如果你心中有了对少阳疾病模型的整体了解,你看后世和少阳相关的方剂,一下就能看得很明白。你看龙胆泻肝汤里的柴胡、*芩、甘草,不就是小柴胡汤吗?只不过是小柴胡汤去掉了*参、半夏和生姜、大枣。因为湿热比较重,所以去掉了人参,人参助热,再去了温燥的半夏;因为夹湿热,然后加了龙胆、泽泻、车前、木通;因为传阳明,加了栀子;肝体阴而用阳,加了当归、生地,所以龙胆泻肝汤的组方意义就很清晰了。

少阳本证,用柴胡、*芩、甘草,其实它也是一个小柴胡汤化裁而来的方剂,因夹有湿热,又考虑到肝体阴而用阳,考虑它的传变,所以就进行了这样一番变化。龙胆泻肝汤这个方剂的配伍是很精妙的,但是它治疗少阳湿热证有点失于笼统,处方缺乏取病的思维,病位的思想也不够精确。咱们太湖大学的思维,在六经辨病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病症证有机结合,更加强调这个病位和取病的思想。所以咱们太湖大学讲少阳夹湿,有上中下三焦的变化。

少阳夹湿,偏于上焦,代表方有伤寒的侯氏黑散和咱们的吴门验方枇杷清肝饮。在中焦,有后世的甘露消*丹和咱们的吴门验方银柴消*丹。湿热偏于下焦,有咱们的吴门验方柴妙饮和清肝燥湿汤。

龙胆泻肝汤其实也是湿热偏于下焦,但是病位思想不是很浓,上中下三焦其实都可以运用。枇杷清肝饮用于治疗少阳夹湿偏于上焦引起的少阳痤疮,用茵陈配*芩。其实也是小柴胡汤的结构,因为夹有湿热,所以用茵陈取代了柴胡,加了苍术、泽泻、荷叶、郁金等等能够清泄少阳相火,能够降脂化浊,针对少阳座疮,少阳肥胖的这些药。如果是一个少阳夹湿偏于上焦的口疮,我们还有个吴门验方叫做枇杷养胃饮。借鉴枇杷养胃饮的思路,其实就可以在这个龙胆泻肝的基础上加一味淡竹叶,加一味淡竹叶配合木通、生地、甘草,那不就是加上了导赤散嘛。

所以你治疗肝经湿热的口疮可以合上导赤散。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明白加一味淡竹叶,其实就加强了取病的思维。当然咱们这个枇杷养胃饮里还有这个茅根、芦根、茵陈等等这些能够清泄少阳,能够治疗口疮长苔的药,这样取病的针对性更强。

湿热偏于中焦,我们有后世的甘露消*丹,其实这个方也是由小柴胡汤变化来的。同样因为湿热比较重,用茵陈替柴胡,就是茵陈配*芩,加了藿香、豆蔻等化中焦湿浊的药物。

如果湿热偏于下焦,也是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芩、甘草,加上四妙散,就是我们的吴门验方柴妙饮。我们还有一个验方,就是清肝燥湿汤,其实就是在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化裁来的,也可以说就是从小柴胡汤的基础化裁出来的。龙胆泻肝汤是柴胡、*芩、甘草配合了这个清利湿热的药,再加上清阳明的栀子。我们把这个龙胆泻肝汤的龙胆、泽泻、车前、木通、栀子,这些清利湿热的药物,换成一味苦参,就是我们的清肝燥湿汤,就是柴胡、*芩、甘草配上了生地、苦参。

(三)少阳传变、少阳截断、少阳勿折

有人提出疑问:龙胆泻肝汤为什么加当归和生地?前面几位老师解释得很好,因为湿热容易伤阴,肝体阴而用阳,所以加当归、生地。从当归、生地这一组变化,我们就要体会这个少阳传变的问题。就是说不论是少阳的热证,还是少阳的湿热证,都不能一味的清少阳,我们要做到提前截断。 ,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当然,这句话也要分开看,如果少阳的湿热比较重,有化热传阳明的趋势,就轻易不要用健脾补气的办法,因为气有余便是火。而少阳的火热清到一定的程度,就要注意,适当地加上健脾的药物,或者素体有脾虚的患者,也要特别注意健脾,要不然清少阳之后,就会由阳转阴,内陷太阴,导致疾病的慢性化。

第二,肝体阴而用阳。清少阳,要注意顾护肝阴。而且湿热病也容易伤阴,同时湿热病伤阴,临床真像往往不显,如果不细心,往往发现不了伤阴的迹象。所以当你把握不好的时候,在清少阳湿热的同时,你可以加小剂量的当归、白芍,或者小剂量的生地。

第三,清少阳最关键要注意的是什么?就是少阳勿折,这是我们龙木略要和扶阳课程里,给我们讲到的一个要诀,因为少阳相火是我们的生机。过度清少阳相火,会压制我们的生机,甚至会有损寿。过度或者过长时间用龙胆泻肝汤,即便没有关木通的问题,也会影响到人的肾功能,甚至影响到人的寿命。所以通过这一点,你就会看出为什么后世很多医家,在治少阳病的时候要加一味桂枝或者肉桂。

今天主要是通过治疗肝胆湿热的龙胆泻肝汤,引出了治疗上中下三焦的少阳湿热的经方和时方。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咱们六经病症证的疾病模型,可以清晰的分析。你看经方有侯氏黑散和小柴胡汤。后世的方有龙胆泻肝汤、甘露消*丹。验方有咱们的吴门验方有柴妙饮和清肝燥湿汤。只要有了太湖大学六经疾病模型的思想,病症证有机结合的理念,就可以将经方、后世方和验方完全打通。在临床中做到学经方而不拘泥于经方,经方、后世方和验方能够运用自如。那如何能将这些时方、经方、验方,甚至中西之间完全打通呢?这个需要大家系统地学习咱们太湖大学的相关课程,从五法六经开始,伤寒三书以及龙木、扶阳、各家。如果大家感觉我学了很多的知识,但是一下子不能完全打通,我欢迎大家到我们医学一统精英班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四)学习方法

有很多老师,不愿意买课程,只是在看太湖的书,不愿意加入小班的学习。我认为这一点,大伙要把眼界放开一点。单纯看书是不够的,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现在我们一路健康app上的课程,大多数已升级到视频版,吴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语气,往往都传达了很多的信息。所以说,除了看书,听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会更容易掌握。单纯听课程和看书,掌握了理论,也还是不够的,我们要把它应用到实践中来。但是每个人的实践是有限的,能够在临床上大量接触患者的老师,还不是很多的。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形成一个班级,大家在班级里面分享讨论,提出问题,然后互相答疑,解决问题。共同的学习、讨论、印证,这样才能够共同提高。这些年我也带了几个班级,也在很多班级群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切身感受收获是非常大的。所以希望大家加入到各个课程的班级中来,和大家共同分享和讨论。如果您的临床体会多,您的医术增长的比较快,希望你能够带一带更多后进的同道,教学相长,您思考分享的同时就是自己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自己领悟的,掌握的不够,更要加入到我们这个集体中来。一个人的思维和领悟终归是有限的。大家群策群力,取长补短才能够共同提高,才能够走得更远!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zz/6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