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表1胚胎发育时序

受精卵胚盘出现二细胞期高囊胚期原肠中期肌节出现期将孵期孵化期孵化期初孵仔鱼

2、人工育苗

根据石斑鱼培育品种,控制水温24-29℃,盐度25‰-33‰,pH值7.5-8.6,DO≥5mg/L,NH4+≤0.5mg/L,光照-Lx,光照节律与自然光相同。

仔鱼培育3d后开口摄食,添加浓缩藻;接入益生菌,投SS超微轮虫;5-7d后喂营养强化的S或L轮虫,15d起投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20d后停喂轮虫,投小型挠足类;35d后喂卤虫成体,40d左右驯化颗粒配合饲料。此阶段肉眼可观察摄食情况,实际操作中视鱼苗饱食状态来增减饵料的投喂量。

  表2胚后发育时序

1日龄仔鱼14日龄仔鱼20日龄仔鱼26日龄稚鱼32日龄稚鱼幼鱼

3、中间培育

中间培育是指把全长2.0-2.5cm(03-04筛)的幼鱼培育成5-10cm大规格苗种的过程,又称为鱼苗的标粗或标苗。

根据幼鱼的规格进行分级筛选,是鱼苗标粗的关键,标苗结果决定着石斑鱼苗种的产量,标粗的成活率直接影响到石斑鱼养成的最终收益。

(1)培育密度:2.5-5.0cm/尾规格的幼鱼投放密度应为-尾/m3,5.0-8.0cm/尾规格的鱼苗投放密度应为-尾/m3,8cm/尾以上的苗种放养密度控制在尾/m3以内。

(2)饵料驯化:先在投喂点敲击池壁,发出固定频率的音响后再给料,经10-20d的驯化,鱼苗会形成条件反射。4次/d定时定点投喂,至鱼苗不再抢食为止。在投喂点附近设置几处人工鱼礁供幼鱼栖息聚集,还能缩短鱼苗在培育池中驯食的时间,从而保证幼鱼的规格整齐大小一致。

(3)筛选分苗:鱼苗因摄食能力及生长速度不同,常出现大小不一,引起自相残杀。及时筛分鱼苗有助于提高培育成活率,并能 上保持规格整齐,大小分化不明显。全长3-5cm的苗种每隔5-7d筛分一次,而5-8cm的鱼苗筛分间隔为7-10d。

养殖模式

1、循环水养殖

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s,RAS)是依托现代工业建立起来,集工程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生产模式。具有养殖设施设备先进、管理高效、养殖环境可控、养殖生产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养殖产量高、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且可做到连续上市,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优等特点,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现代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

  循环水养殖系统工作流程简图

普通流水养鱼 产量20kg/m3,循环水系统可达50kg/m3以上,饵料系数0.95-1,成活率92%-95%。关键因素在于水质处理净化能力,加注纯氧及合理的水体循环次数,人为可控能力加强;降低了不良因素对石斑鱼的胁迫,不受外界变化如赤潮、台风等的干扰,石斑鱼在 的水环境中快速健康生长。

2、陆海接力

“陆海接力”模式为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工业化养殖,它是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的延伸。石斑鱼冬春季在工厂化循环水车间养殖,夏秋季移入海区深水网箱。它汇集循环水全天候养殖和网箱生长速度快、病害少、鱼类品质优、综合效益高的特点,能改变北方网箱无法养殖高附加值石斑鱼的局面。

北方沿海有很好的陆基工业化养殖基础设施,完全具备工业化循环水与离岸网箱接力养殖的条件。十二五期间,我们在*渤海海域相继开展石斑鱼陆海接力和南鱼北养尝试,都取得了突破。石斑鱼在北方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有着较好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

问题分析

1、病害防控

石斑鱼北方工厂化育苗 的瓶颈即神经坏死病*,简称NNV,俗称“黑身”或“癫病”,一旦暴发无法治愈,几乎导致全*覆没。其传播途径可分为垂直和水平扩散,携带病*的鱼卵和亲鱼排泄物造成垂直传染;饵料、器具以及水体等的水平传播常常会使整个养殖区暴发疾病,电子显微镜下NNV呈球状。

所以孵化要通过检测选择优质鱼卵并消*处理,育苗操作管理以预防为主,严谨就是关爱,细节决定成败。

2、食品安全

水产品的质量是世界各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zz/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