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药酒话中西,药酒养生文化还
来源:烧伤超人阿宝、丁香园 引言你相信几百年前一个偏远县城的“名医”独创的,从不见于经典中医典籍的配方,能够突破中医“因病施治,千人千方”的束缚,开发出一种老少咸宜百病皆治的神药,让你“每天两口,把病喝走”? 最近朋友圈里充满了媒体朋友们对美好生活的思念和对破坏了他们好日子的自媒体的羡慕嫉妒恨。然后这两天有关部门清洁网络,各大媒体对自媒体没道德没底线的乱象进行了深入的揭批声讨。 然后打开电视,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某药酒广告。刷刷微博,又看到了这个。 、 呵呵。 思来想去,作为一个医生,我还是想从医学角度聊聊药酒的问题。 申明:本文不涉及中西医之争,且仅代表个人观点。 药酒本质上是一种什么东西? 药酒这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真问你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可能还真没几个人能回答上来。但是,我想,以下两点,大概是没有争议的: 药酒是一种药。 药酒里面有大量酒精成分。 现代药物,也有很多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我们通过现代工艺,去掉无用有害的杂质,将这些有效的动植物精华分离纯化,然后做成药片胶囊或者针剂,按照药物成分进行科学保存、运输,最终给患者使用。 古人没有我们的现代工艺,无论是提取药物成分还是保存药物成分,手段都原始的多。古人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熟悉不过的“熬中药”,以水煮的方式将里面可溶于水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给病人使用。熬完后必须尽快服用,否则过不了多久就腐败变质了。 “药酒”里面有大量的酒精成分,以酒泡药,理论上确实可以把一些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的药物成分提取出来(当然这一点古人可能根本就意识不到)。而酒精的杀菌作用,又解决了药物的保存和运输问题。 也就是说,在现代的药物提取工艺和储存运输工艺出现之前,以酒提取和保存药物这一模式,至少在理论上是有其合理性的。至于用其治病有效没效那另说。 从西医角度,推荐用药酒治病吗? 现代医学评估和选择药物,最主要的就两点:有效性,安全性。 从有效性角度,无法推荐药酒治病,因为几乎没有哪种药酒,经过了严格的随机对照盲法实验,无法以现代医学能够接受和承认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疗效。 我知道有些人马上要和我掰扯“不能用西医方法验证中医”,对这问题,今天不展开不争论。 从安全性角度,更不推荐以药酒治病。 原因很简单:按照现代医学公认的无争议的结论,几乎所有的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等,均是禁止饮酒的。 酒精不仅是一类致癌物,更是对人体几乎所有脏器都有损伤作用,对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只能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任何剂量的酒精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最安全的饮酒量,是零。 以药酒治病,且不说药酒是不是真的能治病,就算退一万步承认它能治病,那也是先伤己,再伤敌。杀敌一千(存疑),自伤八百(确定)。 以酒养生,如同以砒霜延寿,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真的科学研究发现药酒有能治病成分的话,建议把它提取出来做成现代药物。 以药酒治病养生符合中医理论吗? 我是西医,对中医不敢说太了解。 但我知道,中医经常宣传的,且无数老百姓坚信不疑的中医 的优点是:西医是治病,中医是治人。西医是一病一方,而中医是一人一方,千人千方。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因人施治,每个人体质都不相同,即使得了同种疾病有同种症状,也不能用同样的药物。 这种观点其实对西医颇有抹黑,因为西医是非常强调个体化治疗的,不过这一点今天咱先不说。 既然按照中医的理论,每个人体质都不相同,治病需要因人施治千人千方。 那么,有没有一种药酒,能同时适用于各种千百种不同体质的四十余种疾病患者? 药酒是什么? 是药!是药!是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药能随便吃吗? 如果你实在相信中医,医院找个中医给你辩证一下,让他给你开个方子吧? 如果他给你开两瓶药酒让你长期喝,那我也没办法。 药能随便吃吗?不能。 酒能随便喝吗?也不能。 那即是药也是酒的药酒,能随随便便买了孝敬父母招待亲友以及自己平时“一天两口,把病喝走吗”? 事实告诉你,「药酒养生」文化祸害了多少人? 重庆璧山,任老板生日,大宴宾朋,席间洋洋自得,晒出自己的珍藏药酒,密语诸多强身健体去痛之功效,诸公纷纷上前,以能饮上一杯为荣幸。可是酒才喝了半小时,就有人出现不适症状,然后跑到酒楼外面呕吐不止…… 不久,不幸的消息便传来:5人死亡,5人被送进ICU急救!为何? 酒里有「*」! 问题就出在任老板那瓶珍藏多年的药酒上。 有朋友对此疑惑:这就怪了,就算是前段时间被各大媒体争相讨伐的「红毛药酒」,在一般情况下,其「*性」也还没达到能迅速置人于死地的段位。 任老板的药酒就这么「强」,能让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 一经检测,才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雪上一枝蒿」的草药。 雪上一枝蒿 雪上一枝蒿,别名「一支蒿、铁棒槌、三转半、铁牛七」,源于云南,其根块是四川民间广为流传和使用的跌打、疗伤的止痛药。 但据说其*性很大,有多大? 举个栗子,在四川,雪上一枝蒿又称「磨三转」,意思是用雪上一枝蒿在以前的老瓷碗上磨三转后,再用瓷碗喝水就会死人!其*性之强,一定不能轻易内服! 这么强的*性,从何而来,这还得从它的成分说起。 杀人元凶:乌头碱 雪上一枝蒿之所以剧*,就在于其成分之一——乌头碱(Aconitin)。 而除了雪上一枝蒿,乌头碱还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是这些草药的主要*性成分。 乌头碱化学结构 那么,乌头碱的*性有多强呢? 对于物质的*性大小,*理学上常用「半致死量」表示,也就是让一半的实验动物死亡的量,量越大则*性越低。 如果用小鼠做实验,口服乌头碱的半致死量是1毫克/千克体重。作为一个简单的对比,食盐的半致死量是毫克/千克体重。 对人而言,乌头碱的 致死量是0.毫克/千克体重,也就是说,对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来说,口服1.6毫克乌头碱即可致死。同样作为一个简单的对比, 的「*药」氰 ,致死剂量是50~毫克。 我们在上文中也提到了,乌头碱之所以可用于镇痛,那是因为乌头碱能阻隔神经冲动的传导,进而起到麻醉的作用。 但如不慎内服超过一定剂量,则会影响心电传导,出现传导阻滞、心律不齐,中*者将因为呼吸麻痹、心搏骤停而死亡。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乌头碱有如此强的*性,为何还有人将其泡在药酒里,服进体内呢? 致命的「药酒文化」 当然,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草药有*是一个要素,但更关键的原因还是太过迷信药酒的功效了。 要知道,民间盛行的泡药酒「祛风湿、止痛」的秘法,大部分都是用川乌、草乌制成,正是这种「药酒治病」的文化土壤,造就了无数冤死*。 网上一搜,就能发现不少药酒中*案例: 年,山东威海,一对老年夫妇,有长期腰腿痛的老毛病,按照邻居给的偏方,买了草乌、川乌、鸡血藤、红花等泡酒,饮用后双双出现全身麻木、无力、肌肉抽搐,走路不稳,并伴发作性胸闷,在家休息不见好转且症状加重,随后赶到宋村中心卫生院诊治。值班医生杜大夫诊断为中药酒中*,乌头碱中*,显然这不是杜大夫诊断的 例乌头碱中*了; 同年8月,重庆永川翁婿两人,在家饮酒,发现床下一瓶「陈年老酒」,也不知什么年份泡制的药酒,喝了没多久,就双双中*,进入ICU急救。也是乌头碱中*。 年,浙江诸暨一男子喝了含制川乌、制草乌的药酒后,呼吸循环系统衰竭死亡; 年,重庆丰都一农妇误把外用药酒(内含乌头碱)拿给客人喝,导致客人中*死亡。 而另一方面,「红毛药酒」事件过后,有朋友反应:家里的老年人都不敢再喝「红毛药酒」了,改喝其他药酒了…… 这实在是让人无奈痛心,我们且不探究药酒中的草药、豹骨、蛇之类的「补药」到底有没有用,就说其中的 成分——酒精,那就对人百害而无一利的,别说什么「小酌怡情」的话,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文献资料能证明「喝酒对身体有利」。 况且,前不久柳叶刀还发表了文章加以助攻:一项涉及19个国家,60万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为,适量饮酒伴随中风、动脉瘤、严重高血压和心脏衰竭的风险增加。 图片来源:柳叶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zz/7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史上最全中药图谱种全
- 下一篇文章: 各种痛症治疗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