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蒙药的民族特色,蒙药独特的特点介绍
蒙医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部分,它既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的医疗特色,又同中医、藏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蒙药的药性理论在治疗疾病中的指导作用 蒙医以赫依(意为风)、协日(意为燃烧)、巴达干(意为水土)三者为理论核心。称为“三素”,它是人体先天固有的,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因素。如果“三素”失去平衡即致疾病。而蒙药则具有二性(热、寒),六味(甘、酸、咸、苦、辛、涩);八功能(沉、油、寒、钝、锐、轻、燥、热)十七技能(沉、轻、寒、热、钝、锐、油、湿、坚、肠、村、稀、燥、软、粘、凉、温)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由不同配伍的方法与组成“三素”的二十个特性相克(压制或相扶“三素”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甘、酸、咸、辛之药可治疗“赫依病”;甘、苦、泻药可治疗“协日病”;辛、酸、咸药可治疗“巴达干”病。药物配伍服后经过消化分解,可改变其原有药味,其作甲也相应的随之改变。甘、咸味作为甘味时时,治疗“赫依病”与“协日病”;酸味治疗“巴达干”病;苦、辛、涩三味化为苦味,治疗“巴压干与协日病”由此,可见蒙医与蒙药的配方是别个特色的。 二、蒙药的炮制和剂型 蒙药以生药入药为主,目的是为了保持原药材的色、味、质等。对于部分有*性,邪气腥味的品种,如寒水石、万年灰、黑 、天灵盖、狼*等也做必要的炮制。但炮制的方法与中药不尽相同。例如:寒水石的炮制有寒、热、泡等六种方法。狼*常用乳牛尿的炮制法,奶制珍珠的炮制工艺,一些需要滋补增强的药物,如调元大补二十五味汤散,常用牛奶,*油,酸奶,肉汤等进行泡制,如玉竹、天花粉、天门冬、手掌参等。 蒙药传统剂型有散剂、水丸、糊丸、蜜丸、油剂、灰制剂、育剂、酊剂及金属药制剂。 “煮散剂”即汤剂,是蒙药特有的剂型。煮散剂是将汤剂的药材粉碎后,过30~60目筛,按一次的量分装,服用时,服用汁或连同药渣一起服用,既可发挥汤剂的速效作用,也可以起到散剂的长效作用。 三、蒙药临床用药的特点 蒙医在治疗单纯一种病症时,除几个方剂可以同时使用外,往往剂型也交叉使用。例如,开始用汤剂,中间用散剂,后期用油剂。特别是一日内的用药特点更为突出。例如,曾有报道对例患慢性支气管炎病员,早、晚使用《藏医金匮》的处方,“齐其日戈纳·塔布”散剂,每次各3g。中午使用《蒙医传统验方》的“额尔登·道良”汤剂每次4.5g。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率为:赫依型为%;协日型为96%;巴达干型为98.8%,总显效率为86.5%。这种独特的给药方式,在蒙医临床应用中,是非常普遍的。又如草乌不仅是蒙医的常用药物(约在17%的常用方剂中都含有草乌),而且使用生草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用药部位方面,不用根,而且用叶、芽和花。如,益肾十七味丸、清感九味丸等。 生草乌在方剂中的剂量对体壮者每次0.9g,中等剂量0.3g以下,体弱者应控制在0.07g左右。在含生草乌的方剂中,都配有1:1或1:2的诃子,诃子可以起到降低草乌*性以及消炎杀菌的作用。治疗风湿病症传统良方嘎日迪五味丸、扎冲十三味丸、那如三味丸、云香十五味丸,当对某一患者的疗效欠佳时,可以通过减少诃子的用量,以提高疗效。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jj/1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治风湿的中草药有哪些
- 下一篇文章: 小方子,太珍贵了救人无数,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