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大曲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是开头一段。

《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为中序 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贺新郎·夏景》

宋·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贺新郎”最初名“贺新凉”。清代《古今词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恨。

秀兰受责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献在座诸宾,未曾想更激怒了宾客。苏轼为此赋“贺新凉”,因词中有“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秀兰歌之,众人始息怒而乐。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 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说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传而得名。

以上说法都表明这一词牌与“鹊桥相会”神话有关。“鹊桥”的神话,以东汉《风俗演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为最早。唐代民间传说更普遍,诗人多有吟咏。该调当于此际产生。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唐代陈羽有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踏莎行”由此得名。又传说是北宋寇准所创。

“莎”(suō):莎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踏草是唐宋时期广为流行的活动,又叫踏青,所以,“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据《杜阳杂编》,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披珠宝,头戴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教坊因此制成《菩萨蛮曲》,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美人虞姬而得名。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血染之地长出鲜红的花,后人把这花称作“虞美人”。人们钦佩虞姬,创制词曲常以“虞美人”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东汉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锦绣段”,即“锦锻”,丝织品,表面有彩色花纹。“案”指放食物的小几,形状如有脚的托盘。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沙”,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尖刀卷·家长辅导专用

以上资料完整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jj/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