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散文学会主办

《四川散文》联合办刊和指定选稿平台

孩子们与中草药

●杨光英(四川)

刚到叙永县新苗学校门口就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草药香。

“这是木蝴蝶,是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成熟种子,是一味常用的治疗咽痛的止咳药。”“这是车前草,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清肺化痰的功效。我咳嗽的时候,奶奶就会采来给我泡水喝。”六年级学生穆婷婷指着展板下的中草药如数家珍。原来,在该校的“中草药种植”活动中,她学到了很多中医药知识。

课间,看见两个八九岁的孩子趴在石梯的花盆前写日记,凑近一看:

“你看,玫瑰花长得多茂盛呀,又多了一些好伙伴,一朵刚长出花骨朵儿。玫瑰花的叶子绿油油的,非常娇嫩,就像我们娇嫩的笑脸呢。”孩子看一会儿花,又写几句,不抬头看我,她专注的神情真美!

“我的小仙呀,竟然长高了,还有一个圆鼓鼓的肚皮。仙人球有自我保护能力,身体上长满了许多尖锐的刺,像小刺猬一样。小仙很耐寒,生命力顽强……”这个小男孩想象力真不错。

再看一花盆上贴着:杜仲,又名胶木。用途:古代用来造船、造车、用于建筑。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降血压等,有“植物*金”的美誉。

一个抱着篮球的初二男生准备去操场,看见我们在看花盆上的标签,他主动给我们介绍了杜仲的传说故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叙永县摩尼是山区,出产众多 药材,学校依托本土文化优势,发掘摩尼中医药文化底蕴,为了与预防*品教育结合,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从二O一五年五月起,新苗学校正式开始“种植中草药园”。草药来源是学生和家长一起找,学生带到学校,目前有六百多种。

学校把“中草药园”按班级“分盆到户”管理,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自留地,自己班可以增加。让孩子们在种植中药材的过程中,找到劳动的乐趣,又学习到有趣的中医药知识。每年冬天和春天,学校为孩子们熬制中草药大锅汤,治疗冻疮和防止感冒。

除了在校内种植中草药,还让学生走出校园,到金榜中草药种植基地实地认识各种中草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获得一生都有用的中医健康教育,也使其在 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懂得爱和责任的意义。

围绕中药文化,新苗学校打造了长廊文化、班级文化、“牌子”文化基地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各班还赋予自身如“薄荷部落”“六角莲部落”等带着浓郁中医药味的名称,并据此介绍相应药材的药用价值、精神价值、开展各项评比活动……

给种植的每一种中草药挂上标有植物名称、药用部分、药用价值的牌子。这样的“牌子”文化让学生在课余都可以看标牌认识中草药,获得更多的知识。

有一张八角莲的“牌子”特别显眼:国家保护植物。对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关节酸痛、*蛇咬伤等有一定的功效。

中草药遍布校园每一个角落:操场周边、教室走廊和窗台上、水池旁、石梯两边、书吧两侧、亭子周围等。在围栏处种了金银花、马蹄莲、连翘、何首乌、常春藤等。有的班级种植小玉竹、苍耳、柴胡、鸡冠花、玉簪花和覆盆子等特色或观赏药用植物;有的班级是药食同源种植区,主要种植了无花果、小茴香、川芎、蒲公英、绞股蓝等。校门口种植了九里香、杜仲、木蝴蝶、结香花、两面针、佛手、天门冬等本地常见的中草药。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室里,挂着《植物养殖工作计划》和《植物养护管理制度》,分条写清楚了一年十二个月要具体做的事,其中一条管理制度是:学生观察后写观察日记,要求图文结合,学期末开展“我爱植物”的征文比赛。桌上放着近三年来孩子写的植物看护笔记。随手翻阅——

“看着兰草拼命舒展,叶子吸收阳光,那贪婪的样子让我想到了学校的标语:‘爱惜中草药,关爱生命’。”三年级林玲知道学校种植草药的目的,真棒!

“一下课我便奔出教室,向我的秘密基地跑去,那里放着我心爱的兰草。昨晚下了一场大雨,不知把它淋坏没有。呼,虚惊一场,并无大碍,它依旧十分绅士地站在那里。我找了一根树条,翻松了泥土……我像一个老太婆一样絮絮叨叨地和兰草说了很多话。临走时,我再一次看了看它,静静地站在那里,是这般不俗,光明磊落,不同流合污。希望人人都如此。”五年级李鑫宇把兰草当做他的知心朋友了。

“这又是一位尊贵的王子——金边瑞香。今天它特别显出尊贵高傲的姿态。劲竹般的枝干,秀挺翠绿的叶片,整齐光亮,强劲抓地又露出地面的根系,实在是标致极了。”“我把它搬到太阳下晒,不到二十分钟,我们惊讶地发现它的叶片下垂了,毫无活力。我们赶快将它搬到阴凉处,然后才知道金边瑞兰是喜阴植物,性温凉,且不需要太多的水分滋养。这次教训告诉我们,要深入了解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六年级刘璇还有心得体会。

看着这些稚嫩有趣的文字,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不用说了,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品质就融合在这管理植物写作植物中了。

校长李修会说,让孩子种植中草药,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也能够践行我校与*品预防教育一样的宗旨:生命关爱生命,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成就生命。

点击标题同步阅读作者其他部分文章:

“美丽中国”●杨光英

秋日毕棚沟的惊喜

●杨光英

像小小的蒲公英一样

●杨光英

三月的折耳根

●杨光英

窗口飘来的琴声

●杨光英

迈过退休的门槛

●杨光英

等你吃饭

●杨光英

不一样的高原湖

●杨光英

草原画中行

●杨光英

陪老父亲登长城

●杨光英

小龙桥的传奇故事

(图片:作者)

●作者简介●

杨光英,四川泸县人,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评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合著《逝水留香》,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喜欢与书本写作为伴、与音乐旅游交友。

投稿须知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字,并附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和编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xw/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