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逛北京动物园西线
说起动物园,北京的朋友们一定能联想到赫赫有名的北京动物园。作为首都的动物园,北京动物园代表了全中国动物园的水平,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采。那么今天我就带大家逛逛北京动物园(西线)。西线从西南门进入,途径水獭展区-两栖爬行动物馆-猿猴馆-鹿苑。 01水獭展区从西南门进入,草坪上乌鸫婉转的歌声与灰椋鸟的吱吱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走着走着就到了水獭展区,中国一共有三种水獭,而这里展出的是亚洲小爪水獭。水獭的展区可以通过玻璃窗来观看其在水下的泳姿,并且还可以透过玻璃窗观察水獭吃鱼时的动作。水獭属于群居动物,北京动物园一共有7只水獭。它们眼小,耳也比较小,在水中能自行关闭鼻孔和耳孔的瓣膜,防止水流入。在水面上游泳时,它们习惯于把头、背和尾巴露出来,如果是在野外远远观望,就有一些“水怪”的意味了。在岸上,它们很喜欢采用站立的姿势,并伴随着向远方眺望的动作,显得十分可爱。夏天的时候,饲养员会把活鱼放进水中,这样不但能使水獭运动,也能让它们无时无刻的吃到鲜活的鱼。在水獭展区内,水面被假山和石头分成了三个独立的水塘。在冬天只有小水塘开放,距离游客观赏区最远,也更隐蔽,所以想仔细观察的话需要巨人的眼睛,我总想向上跳。水獭展区内有许多丰容,有两个可以让水獭滑进水面的小洞,小桥,湖心岛……湖心岛上有许多树木,如果水獭需要隐蔽的环境(虽然水獭心情活泼,但是要是心情不好或者生病了的话很需要)小水面也是如此。除此之外,水獭展区假山的左边有一个井盖,早上如果早点入园,就可看到一群水獭在上面取暖的场景。大约每天八点,水獭们就会得到一桶活蹦乱跳的鱼,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吃鱼的场景,今天我询问了一下饲养员,饲养员说一天只喂一次,但是足够一群水獭吃的了。水獭的展板也很别出心裁,能看到世界水獭的种类,以及对个体的介绍。 ▲水獭展区 ▲报团取暖的水獭们 ▲一只水獭趴在玻璃上焦急等待着早餐 02两栖爬行动物馆从水獭展区出发,再走几十米就到了两栖爬行动物馆,两栖爬行动物馆有一个 的鳄鱼展厅面积平方米,设在大门内左侧。从门厅向前直行是一个弧形展厅,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展窗32个,这里主要展览各种龟、蛙;末端的小展厅展出各种蜥蜴。门厅右侧是上下两层的蟒蛇展厅,共安排蛇类展箱56个。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展厅便是大鲵的展厅了,它位于一层鳄鱼展厅的右侧,内部空间约30平米。大鲵是世界上现存 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据统计,大鲵自然数量为9万尾。展示空间分别模拟湖南张家界大鲵生活区域的山谷山涧和瀑布深潭。大鲵水族缸中间有一条由浅至深的山溪自上向下流动,同时石壁上丛生许多空气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沉水植物等,不仅美观,也还原了大鲵的野外生态环境,水面横跨三个展窗,由一大一小两个空间组成。瀑布深潭下有鹅卵碎石铺陈,沉木怪石分布,和原生环境很像。大鲵喜欢清凉湍急含沙量不大的流水。水族缸里冷水系统、过滤系统、水体流动系统采用生态科技最为先进的技术能保证水的温度适合大鲵的生存(16-28度),也能制造近于流水曝气的环境,水下暗藏多个造浪风扇,真实模拟溪流水流动的动向。灯光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参观者的需求与大鲵的生理需求。此外还有白甲鱼,宽鳍鱲,宽口光唇鱼和马口鱼一同生活在这里,它们是大鲵的伴生物种,这属于社群丰容吧。在空间如此狭小的情况下展区的设计的确很赞,如果说不足的话,只能是空间了。在北京动物园里有四只大鲵,分别是“虎子”,“旺仔”,“胖妮”和“可可”,不过每天只展出两只大鲵。很多游客会认为大鲵是雕塑,大鲵当然是活的!只不过移动的比较缓慢而已,如果你有时间等上10分钟,就可以看到它移动的场景,它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在展窗两旁,有一排展板介绍了大鲵的食物,不同的环境里,大鲵的食物可不一样。 ▲大鲵展区的植物景观 ▲大鲵一动不动地潜伏在水底 大多数陆龟的展厅比较平淡,多是一截枯木,一棵植物(大多仙人球,有的竟然是塑料的),半个瓦罐。不过三菱黑龟的展厅还是很不错的。虽然不到1㎡,但是由于植被覆盖较多,兼具景观美学性,还有可供乌龟躲藏的石头(中空)。 ▲三菱黑龟展区 水龟的展厅相对好多了,在扁头长颈龟与另外一种龟科动物的笼舍里有许多丰容。首先是面积大,其面积估算约有8㎡,还有一个可供乌龟晒太阳的树桩,以及伴生物种还有宽大的水面。这些都使它们看起来比陆龟更活泼,生活得更好。展厅转弯处有个大型综合类的场馆,这里有大概4-5只乌龟和很多中国南方的鸟类,如橙头地鸫,橙腹叶鹎……但是展板没有写全,我感觉这个场馆更偏向是鸟类场馆。反而很难看见或者注意到那些主角乌龟了。早晨八点多会有饲养员喂食,今天的早餐是木瓜、苹果和香蕉,它们都被精心地挂在树枝上。 ▲饲养员正在摆放水果早餐,鸟儿们不见了,只剩下若无其事的乌龟另一个大型场馆就属凯门鳄展区了。在鳄鱼池中,除了假山伴生动物以外,还有“绿色水面”。这种绿色水面可并不是藻类爆发性增长造成的,而是一种小型的浮萍类绿色植物(无根萍)。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无根萍也是展区的丰容措施之一,在自然环境中,鳄鱼会依靠这种植物来隐蔽,突然发动袭击。这样,无根萍不仅可以使水资源更干净,而且还可以让凯门鳄有更好的庇护条件,更接近自然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同样在东方蝾螈的馆内,也有类似的“绿色水面”不过由于东方蝾螈很小而且太隐蔽,让人很难发现。 ▲凯门鳄展区 在蜥蜴中场馆丰容 的应该是瑶山鳄蜥。这种蜥蜴生活在中国西南部,栖息于山涧溪流,有些时候也会攀爬树木。大多数时候会在溪流边,如果察觉到危险,会迅速下水。在它的场馆里,瑶山鳄蜥拥有一个水塘,有两块假山树立在中央,并且还为其留有一个出口,非常适合它的生长环境,也有利于其躲藏。蜥蜴馆的场馆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大多数动物都在进行正常的自然行为活动,其中有许多蜥蜴都在蜕皮。 ▲瑶山鳄蜥 楼上的蛇馆没有太多亮点,基本都是平平无奇。但是对于两爬馆不得不吐槽一点,就是有些两层的展馆真的是在歧视身高,cm以下根本看到到,对广大青少年群众的观赏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二排蛙类,龟类,蛇类等等,都看不见。 03猿猴馆接下来要参观的是猿猴馆,热带小猴馆,猩猩馆,金丝猴馆和长臂猿馆了。其中长臂猿馆是 一个,由于近日室内修缮,所以无法看到室内情况,但是室外的丰容真的很多。这里住着*颊长臂猿,天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白眉长臂猿。以北白颊长臂猿为例,首先,它们的室外笼舍有许多玩具,比如轮胎、可以移动的绳子,攀爬架等等。最重要的是由于设计师把屋顶设成网状,长臂猿可以荡来荡去,远远就能看到长臂猿站在笼舍之巅。其次,由于北京动物园一共有10只北白颊长臂猿,所以它们群体展出就能看到许多个体之间互动的行为,例如互相梳毛,喊叫,争斗等等。而且北白颊长臂猿并没有受到游客干扰(现在比我前几年来这里看到投喂现象好很多),完全自由行动。除此之外我观察到了一种有趣的行为,当一只雄性*颊长臂猿与另外两只雌性不处于一个室外笼舍时,它就会隔着笼子观望很长时间(我一直觉得同一个物种之间户外的多个笼舍是互相联系的,但是鉴于现在这种情况,我也不知道是因为那只长臂猿害羞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想过去。) ▲北白颊长臂猿展区 ▲北白颊长臂猿 ▲长臂猿馆巨大的海报也警示着人们要保护好长臂猿 PS:有只孤独的天行长臂猿不怎么开心,经常发泄自己的情绪,我想过来给它拍照,它就跑到另一侧。我 看到它高兴的时候就是隔壁的北白颊长臂猿出来了,它更希望一个同伴吧,但是毕竟天行长臂猿种群数量很少(<只)。对于动物孤寂的情况也属于动物福利的范畴,希望动物园能找到应对的长久解决办法,当然这并不容易。(毕竟如果让其与其他种类生活在一起,繁殖将会出现血统不纯正等情况。) ▲背对着游客的天行长臂猿(人类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猩猩馆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建成,分为内外两馆。由于季节原因,室外馆暂时不开。进入猩猩馆便可以看到猩猩食堂,早晨游客很容易透过玻璃窗看到工作人员为猩猩准备着食物。今天我看到的食物很丰富啊,有剥好皮的香蕉、橘子、葡萄、油麦菜、圣女果等等。馆内有三个内笼舍,展牌上介绍如何给猩猩丰容的(丰容,通俗的解释就是使动物园里的动物的生活丰富起来),以及解释丰容的目的。在场馆内确实有许多东西可以丰容,使黑猩猩更加快乐起来,如旧衣物,轮胎,绳子等。但是实际上,在9:00左右的时候,它们的眼睛都一直盯着“猩猩食堂”准备吃饭呢。猩猩是攻击性很强的动物,这里有一个特殊的装置既能让猩猩吃到东西,也不至于让饲养员受到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有一只黑猩猩因为饲养员希望猩猩远离门后再进来喂食。结果有只猩猩非常愤怒拒绝靠后,并晃来晃去,摇来摇去,砸玻璃,砸门,直到 饲养员从小门投给它食物为止),大概是一个漏斗形的铁质容器,黑猩猩可以拿到,饲养员从顶部投入。 ▲猩猩厨房的饲养员们正在忙着准备一天的食物 ▲猩猩厨房的食物很丰富啊 ▲一直盯着猩猩厨房的黑猩猩 PS:(1)旧衣物可以让黑猩猩几小时的娱乐时光,不同长度,质地可以提供多种触觉,并且让其保暖(2)猩猩与人的基因有98%的相同,看报纸可以让其观察报纸中的图片,提供视觉丰容。(3)旧床单可以让黑猩猩反复收集几个小时左右,可以提供嗅觉丰容。(4)旧毯子可以让它成为躲猫猫的工具,甚至可以来玩拔河比赛,提供触觉丰容。丰容源自动物进化中的自我强化行为,它们能从中获得满足感。 金丝猴馆坐落北京动物园西部,在设计时抛弃传统动物馆舍的建筑风格,以三个半圆形的笼舍为室外展厅,以网架、片墙、坡道、楼梯组成了新颖的笼舍。兽舍隐蔽于假山之中,场内山石、栖架供金丝猴上下攀跃,既满足饲养管理的需要,又便于游人观赏。金丝猴馆顶部用于支撑建筑的网架也变成了金丝猴的玩具。金丝猴馆有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三种金丝猴共14只,形成了不同的族群。年3月份以来,川、滇、黔三种金丝猴陆续产下三个“千金”。其中比熊猫数量还少的黔金丝猴,也顺利产下“二胎”,实现了在动物园环境下全球第二例成功繁育。 ▲金丝猴展区 PS:如果沿着东侧栈道观察金丝猴馆,就可以看到一个新笼舍。金丝猴的新笼舍占地平方米,包括4间室内兽舍和2个室外运动场,相当于“四室两厅”,周边有众多高大乔木,紧邻南侧湿地,在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整体环境隐蔽而优美,非常适宜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并且与人类保持一定距离,让金丝猴更有安全感。新笼舍采用了坡屋顶,模仿了金丝猴居住地秦岭山脉的地形,此外,还设有天窗,保持了内部采光通风。目前已经有两只川金丝猴入住,打打闹闹。室外运动场则整体采用不锈钢网构建,为金丝猴提供了宽裕的活动空间。室外运动场中还放置了纯木的丰容攀爬架,并增加了麻绳、轮胎等丰容设施,为金丝猴营造出更接近它们原生栖息地的生存环境。并且“四室两厅”相互联通,金丝猴们可以来去自由。 ▲金丝猴展区新笼舍 至于热带小猴馆与猿猴馆就没有太多亮点,大部分是内笼舍的生存条件较差,而且也没有太多丰容,不利于游客观察。 04鹿苑鹿苑坐落于西北角,虽然气味感人,但是确实中国鹿科大杂烩,能见到许多种鹿科动物。笼舍 的就数黑麂了。在北京动物园黑麂的种群一共有14只,状态很好,并且今年还成功繁殖。我去的时候,它们正在慵懒的休息,享用早餐,看起来生活很惬意。它们每个都有编号呢,分别为#,#,#,#,#,#,#,#,#,#,#,#,#,#。我找了一只黑麂观察,发现原来是编号#的老祖母,出生于年5月11日,它看起来真像更端庄沉静的老祖母。北京动物园建立种群管理有的是通过外表特征,有的通过花纹,但是对于小型食草类动物,动物园采用的耳缺刻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有利于从远处观察鉴别,其次不会损害动物的身体健康。国际通用的7法是最小损伤表达个体特征的方法,北京动物园采用的是北美动物7识别方法。左耳7,右耳12,10,70。如果编号大于,用圆洞表示。在黑麂的室外笼舍分为三个相互连通的笼舍组成,这种方式可以让动物转换环境,对刻板行为有有效的抑制效果。在三个场馆中有很多本杰士堆,还配有专门的展板介绍本杰士堆的作用以及简介。本杰士堆是德国从事动物园园林管理的本杰士兄弟发明,这项发明基于野地生存观念和自然演替规律,它有五种作用:植被防护、视觉屏障、展区隔障、环境丰容、本土动植物庇护所。植被防护可以保护展区内的树木和灌木,防止被黑麂啃食。在黑麂的展区有很多视觉屏障,让这个胆小的物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躲避人类的观赏,寻找安静之处,也可以帮助一些弱势个体提供躲避之所。黑麂展区通过一些迂回设置的树桩阻止动物通过,使黑麂和人类保持一定距离,双方保持一定安全感。这些本杰士堆给本土动植物如小型雀类和草本植物二月兰等一些生存的空间。在环境丰容方面,獐的笼舍被黑麂介绍更好,下面介绍。 ▲黑麂展区 ▲PS:黑麂笼舍观察高度与小朋友身高相符,与两爬馆的展示高度形成对比。▲黑麂笼舍可以看到刷毛器,一种为固定在树桩上的毛刷,还有一种高科技自动刷毛器。北山羊展区位于黑麂展区的东侧,工作人员用枯树桩堆成一座高低错落的假山,比另一处笼舍水泥假山更自然,当然如果中间水泥连接处做的更自然些就更好了。北山羊是北京动物园三种山羊中地盘 的,假山的设立可以激发动物的自然行为。远远看到一只北山羊已经站立在山顶,巡视自己的领地,另一只正在攀爬。隔壁笼舍住着去年五月出生的“三三”的宝宝小北山羊和另两只山羊。北山羊陡峭的山石模拟了原产地的自然生境,另还有一些洞穴,地面散放一些圆形树桩提供少许丰容环境。在饲料区域为动物搭建茅草棚,在不良天气下为动物提供庇护,遮风避雨,也能保证饲料不被淋湿,让动物安心饮食。这里有几只雄性北山羊,所以隔笼舍饲养,但即使这样,也会出现隔笼舍打斗现象。 ▲北山羊展区 ▲北山羊展区 獐的笼舍没有看到本尊,但是室外展区的环境设计非常好。自然界中獐通常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独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獐展区中有一条贯穿展区的小河,并种植了芦苇等水生植物,还原了獐在河流湿地的生活环境,还有供獐玩耍的木架,整个展区的地面没有硬化处理,多用碎乱石和蓬松土上面覆满杂草,间种低矮松柏,没有内笼舍,取而代之的是中空土丘。由于獐的食性,便于它随时取食。 ▲獐展区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有些长啊,后续还有,敬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xw/11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公告安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管理
- 下一篇文章: 伤寒论仲景方附子用药剂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