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仲景方附子用药剂量研究
白癜风光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13569.html 《伤寒论》仲景方附子用药剂量研究 刘敏扶阳学派论坛 附子辛甘大热,功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治阳衰亡阳、风寒湿痹等症。虞抟盛赞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伤寒论》附子入选23方次,《金匮要略》入选26方次,仲景活用妙用附子启迪了历代医家对附子的重视。然而,仲景方中附子多以枚计数,导致附子剂量的不明确。目前临床使用附子的用量悬殊极大,少则3~5g,多则60、80g,甚至超过g。本文旨在通过考证附子种属、产地、炮制用来实测仲景方中以枚计数的附子,以明确其剂量,并希望能够为临床应用附子治疗常见病、疑难病提供参考。 1 仲景方附子方证 仲景方中,除了肾气丸(附子一两)、*土汤(附子三两)、乌梅丸(半夏二两)(附子六两)等5方采用斤、两、铢等衡量单位直接计量,以及薏苡附子败酱散4方采用等分计量附子外,其余大量仲景方中均以个数计量附子。 1.1附子一枚 1四逆汤及类方:四逆汤,主“少阴病,脉沉者”、“大汗出, 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茯苓四逆汤,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干姜附子汤,主“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白通汤,主“少阴病,下利”;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四逆加人参汤,主“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②桂枝加附子汤,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③芍药甘草附子汤,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④附子泻心汤,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⑤真武汤,主“太阳病发汗,……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⑥麻*附子细辛汤,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附子甘草汤,主“少阴病,得之 日,麻*附子甘草汤,发微汗”;⑦附子粳米汤,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⑧麻*附子汤,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脉沉者宜麻*附子汤” ⑨栝蒌瞿麦丸,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 ⑩竹叶汤,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加方中用附子一枚: ①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若微寒者”; ②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③理中丸“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④小青龙汤“若噎者,去麻*,加附子一枚”; ⑤四逆散证“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 1.2附子大者一枚 ①脉四逆汤,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②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③头风摩散。 1.3附子二枚 ①甘草附子汤,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②附子汤,主“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和“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和“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 ③桂枝芍药知母汤,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1.4附子三枚 ①桂枝附子汤,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②去桂枝加白术汤,主“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③大*附子汤,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④乌头赤石脂丸,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1.5大附子十枚 薏苡附子散,主“胸痹缓急 2 附子的种属、产地、炮制考证 2.1 附子的种属 附子与侧子、天雄皆为乌头的附生者,因大小不同、附生的位置不同而名称不同,因此考证附子的品种应以乌头的品种为依据。魏晋以前,乌头存在同名异物现象,同样称为乌头,有川乌头和草乌头的不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雷公炮炙论》载:“乌头少有茎苗,长身乌黑,少有傍尖。乌喙皮上苍,有大豆许者孕八、九个,四周底陷,黑如乌铁。”根据描述特点,陶氏与雷公所云应为草乌头。然而,唐苏敬《新修本草》即对此提出质疑:“乌喙,即乌头异名也。此物同苗或有三歧者,然两歧者少。纵天雄、附子有两歧者,仍依本名。如乌头有两歧,即名乌喙,天雄、附子若有两歧者,复云何名之?”认为附子所附生者并不是草乌。唐之后,医家继续支持苏敬的观点,明确乌头、附子、侧子、天雄4种药材为乌头(川乌)所出。韩保升《蜀本草》谓:“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喙,细长三、四寸者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苏颂《本草图经》云:“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其苗高三、四尺以来,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状,黑色,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从其附图可以判断,所载龙州乌头应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附子即为其子根。杨天惠《附子记》附子下附列“乌头”,又注明即“附子母”,反复说明附子与川乌的关系。寇宗奭《本草衍义》:“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象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是集历代记载之大成,明确附子当为川乌头的侧根,对其原植物进行描述:“其茎类野艾而泽,其叶类地麻而厚。其花紫瓣*蕤,长苞而圆。七月采者,谓之早水,拳缩而小,盖未长成也。九月采者乃佳。其品凡七,本同而末异。”所附图可以证实,时珍所云乌头亦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附子的药材来源与今一致。 2.2 附子的产地 《本经》载附子“生犍为山谷。”《新修本草》云“生犍为山谷及广汉。”《本草图经》云“其种出于龙州。”《本草纲目》云:“宋人杨天惠著《附子记》甚悉,今撮其要,读之可不辩而明矣。其说云:绵州乃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乡产附子,而赤水为多。”犍为、广汉、龙州、绵州彰明县均为现今四川绵阳、江油一带,可见四川绵阳、江油一直是古代传统的附子产区,与现今附子的道地附子产地一致。 2.3 附子的炮制 仲景所用附子有生用和炮用之别。生附子是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即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及其类方“惟姜附汤生用之”。炮附子,《新修本草》云“皆热灰炮令坼,勿过焦”,用于散寒止痛,如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 3 实测附子 根据上述资料,本研究选取四川江油产生附子进行实测。仲景方中附子有“一枚”和“大者一枚”之分,推测“大者一枚”为体积偏大者,而未提“大者”时,附子当为体积居中者。现选取其中体积居中者8枚,实测得出其剂量分别为14.83,13.83,15.56,14.38,15.42,15.55,16.30,14.45g,取其平均值,得出生附子1枚为15.03克;现选取其中体积偏大者8枚,实测得出其剂量分别为31,36.2,36.4,24,26.6,29.8,35.4,27.6g进行实测,取其平均值,得出生附子大者1枚为30.89g。 4 结语 仲景方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誉为经方,迄今仍广为习用。但东汉迄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其所用汉制药物度量衡量制与现代的度量衡制存在很大差异,同一方中常出现不同计量单位,部分药物的品种、产地、炮制法亦与现代药物有一定的出入。虽然后世学者对仲景方药物剂量古今折算进行诸多的探讨研究,但是,无论是古今折算还是配伍比例至今都未有定论,成为制约经方标准化研究的难题之一。本研究在考证附子品种、产地、炮制的基础上,采用药物实测的方法,对仲景方中以个数计量的附子剂量进行古今折算。研究得出,仲景方中附子应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侧根。本研究选取四川江油产生附子进行实测,得出仲景方中附子1枚为15.03g,大者1枚为30.89g,从建立仲景方的药物古今剂量折算标准化及临床的实用性出发,我们认为将仲景方中“附子一枚”的定为15g为宜,将仲景方“附子大者一枚”定为31g为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owuye.com/ksxw/11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带你去逛北京动物园西线
- 下一篇文章: 断肠草竟能酿酒